李宝章:生态的诗意与土地的情感,属于河南的现代乡土景观
2021-10-062021年9月25日,由绿林公社主办、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河南省绿色生态城市科技研究院、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鲍国志乡建设计事务所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原园林生态发展高峰论坛在郑州汇艺万怡酒店圆满举行!
奥雅设计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设计师、洛阳人、旅行作家 李宝章先生受邀为中原地区的行业伙伴们分享主题为《生态的诗意与土地的情感,属于河南的现代乡土景观》的演讲。以下以下视频与文字内容为李宝章先生于当天论坛演讲内容,版权归奥雅设计所有,由绿林公社整理发布。
生态的诗意与土地的情感,属于河南的现代乡土景观
2021.09.25 郑州
大家好,非常高兴又回到老家河南。每次回到家乡,总有一种让鱼回到自己曾经长大的池塘的那种温馨与亲切的感觉。感谢绿之林乔依林乔总的邀请,你们为家乡的景观行业做的服务与贡献值得称赞。
▲李宝章先生在论坛现场分享
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叫“生态的诗意和土地的情感”。我们当前面临的全球性的生态与环境危机,不仅仅是一场生态的危机,也是一种文化认知的危机。我们当下的生态景观实践必须在回到生活本身的前提下,在设计的内容里寻找诗意的表达,让人与土地重新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只有这样,我们的生态景观才能在更大的范围得以普及,我们的行业才能走的更远。
今天上午我有两个案例跟大家分享,这两个项目都在郑州惠济区的黄河边上。我认为所有的景观都应该是乡土景观,如果一种乡土景观具有更广泛的参考意义,它会因其具有更多的“普世价值”而更加流行。但是,思路与做法的流行是一回事,风格的流行会给我们带来千城一面的困局。如果我们的景观也是“千景一面”,离场所精神越来越远,它会让我们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家门口有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
因此,我们的现代的景观设计,包括生态景观的探索,都应该把生态景观同时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来研究。当我们说回到场所精神时,我们说的是每一个设计都要回到时代的内容与土地的情感,不仅要找到“此情此理”,还要表达“此时此地”。作为河南人,我一直认为,自然的诗意和土地情感是这中原这片土地上与生俱来的东西。
场所精神与流离失所的感觉
30年前,我读过一本书叫《PLACE AND PLACELESSNESS》,PLACE是场所,场所是具有一种精神力量的地方。如果一个地方没有场所精神,或者叫“没有场所感”(PLACELESS),那人们经过这里时就会有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这种感觉叫PLACELESSNESS(没有场所精神的状态)。
我们在近20年里制造了大量的无感的城市,无感的街道与无感的景观。以至于我们所有的在自己的土地上有一种“流离失所”的感觉。如果我们的建筑与景观设计,从三亚到沈阳就用一套大样,我们会让人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家园里流离失所。
所以,好的景观设计,也许不要更多地往外看,向外学习;我们的景观设计还需要回到自己,回到自己的内心,回到自己的土地。
在景观中找回生活的意义
“无感”是以为意义的缺失,是精神上的“心不在焉”,是身心与“此时此地”的脱离。所以,我们要从找回生活的意义入手,让生活的意义把我们带回现场,全身心地回到“此时此地”。
那么意义该怎么找?是回到我们自己的文化中找,还是在什么地方找?寻找意义的最高级,是让这个空间具有诗意。当你在空间中找到了意义,尤其是跟你能够互动的诗意的时候,你会找到一种回家的感觉,或者是一种在家的感觉,这种感觉叫安居乐业。它很好找,向内找就能找到。当然,在现代,通过外来的材料,是可以在这块土地上找到安居乐业的感觉的。
自然拥有诗意与土地承载情感
所有的自然拥有诗意,所有的土地承载着情感。你说我怎么没看见有,那是因为你没离开过。你到过不同的地方,你再来看它,你会发现诗意在那儿。比如说宽阔,比如说久远,比如说悲怆,比如说融合,这是它的诗意。这就是为什么人会很自然的在黄河边上流连忘返。
中国的词语是非常棒的,沿着河往上走,忘记了自己,叫流;沿着河往下走,忘记了自己之所往,很高兴,叫连;所以叫流连忘返。很多时候我们不光回到自己的情感,回到自己所在的土地,回到自己看我们土地内在的感觉,找到语言在说什么,所以流连忘返。
人们对土地的情感从根本上等于生存与饭碗
土地的情怀从大部分上来说,还是回到最基本的,比如我们的饭碗。我们在做黄河滩规划的时候,第一考虑的是这个景观多少钱打理,多少钱建造。我们走在里面一年四季的感觉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安全,这就是从基本的事情,从最基本的事情开始往上做。而这里的农民第一关心的则是他们的土地怎么办。其次这里有历史,我们怎么样解读我们的历史,历史是非常重要的。我是洛阳人,我是河南人,我们前一千年,领先世界历史,我们怎么往回看,这是我们往回看的一些方式。
“命”在根里,曾经的历史是生存的慰藉,文明的骄傲,与未来的期许。所有的大展宏图都只能以过去作参考,并以“复兴”为口号!
我们说命根,命是在根里了,根是有命的。如果你有一个伟大的过去,他是你辉煌的见证,他是你文明的骄傲,你曾经的辉煌是未来吸取的保证。有根的民族他的前途是非常宽广的,比如犹太民族。比如西方,你可以回到基督教,就是有根。我们必须要回到我们自己的根,再往前看。
我们所有的前途能走多远,跟我们后面有多深有关系。我们都是做景观建筑的,你知道,树上的树冠有多大,与根有多深是有关系的。你的根有多深,你的树冠是可以有多大的。不要往外看,往根看。所有的前进都是伟大的复兴。
生态景观是不是可以有诗意,生态景观是不是可以表达地域精神、地域文化、历史传承和场所精神。
案例一
诗意土地与生态种植 河嫰滩公园设计
生态景观虽然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景观设计,但是,如果早让生态景观成为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把“生态景观”作为一种可以告知生命的现象进行探索。
我们做了三个地方,武惠浮桥,南裹头广场,海事局段景观公园,是我们做的设计。我们研究了嫩滩、中滩、老滩,“大水瘀滩,小水瘀槽。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不要跟自然做斗争,他是什么顺着做就是了。这就是为什么道家发生在河南,一阴一阳之谓道,不要强迫自然。大道自然,不要强迫。我们进到里面看到了现存的农田和自然的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做了一个规划。当人还是土地一部分的时候,我们的生命和我们生命的意义,和我们的存在,可以通过植物和原生态,来表达和这块土地的关系。
滩地生态系统中的《诗经》植物
《诗经》,人类文明著名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知道王菲翻唱的版吗?天也苍苍,地也茫茫。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国风·周南·关雎》)。就是自从我的心上人走了以后,我头发蓬乱,这是蓬的来历,这是蓬草。我觉得中国的女生头能变成这样。荼蓼朽止,黍稷茂止(《周颂·良耜》)。
荼蓼这个水草,长的非常的丰盛,打成肥,用来种黄米。而且这时候变成一种情感,变成对生命的歌颂。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南风·召南·野有死麕》)。我们看看,我们当时是这么说的,在黄河边上,长了这么多植物,其中有的植物是有诗意的。在有诗意植物里面有这么多,其中有一些是可以打动我们的。这些能打动我们的植物,跟我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写《诗经》的时候的感觉是一模一样的。
设计思路——定位与策略
功能定位:以黄河“嫰滩”生态景观特征为核心,以《诗经》中植物为纽带,打造认知和体验黄河下游“水-沙-植被”自然演替与修复过程为特色的黄河滨河生态公园与环境教育基地。
形象定位:“大河流连、古渡寻滩”
设计策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顺其自然,彰显野趣。
最小化的投入取得让人民满意的最大化效果。
案例二
生态的诗意 黄河湿地公园 海事局段景观设计
打造集游览、观光、科普为一体的黄河壮美风光观景点。在海事局这一块,做了一个沿河的景区,一个服务区,一个自然湿地体验,希望他有《诗经》感觉。如果我到古楚国的地方,我会找到屈原《离骚》的感觉,因为不同地方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很多景观设计,试图让人看景观自己,当然是不对的,你必须要把人感同身受的回到这一块,回到他的环境里面。
河南的大地,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地方。我们所有的土地都是几何切的,跟我设计的风格很像,都是很简单的,是这么切出来的平面,非常现代的理解。
我们有两个价值观的,我的价值观永远偏直线说,最好是再便宜一点,最好是再兼顾一点,最好是再好吃点,最好是再漂亮点。这是一种态度,对我来说这是河南人的态度。奥雅做了很多设计,是回到生存和长远的态度。你是要坚持回到过去?还是坚持用过去的方法谋生,还是要带着那个精神回到当下?
你们刚才说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开始内卷,我们该怎么办?河南人是最不怕的,我们近140年,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没有人比我们受的多,从这回到一个光辉的日子,我们可以试,这是这块土地最坚韧的特性。
黄河文化底蕴如果展现。地方文脉如何发展,然后大国的气势,黄河的气势如何得到,水利工程如何保障?
打造可传承的百年文化地标,寻找支撑场地精神的元素——红石岩。就是当地的材料,如果能不用外面的材料尽量不要用。因为近处的材料等于少的交通运输。这是最好得到的一个,并且是非常兼容的。新时代背景下,讲好“黄河故事”,抓住黄河的精神气质,要是沉稳大气的,充满力量感和文化认同感的。
▲南裹头广场景观平台
总结一下,诗意自然与大地情感融于一体的生活,是中国这片土地上从古至今的生活方式的内在的情理,价值观,文化传承与审美取向。我们用我们自己的情理,参考着现代的世界景观的成果和科学性和理性,用我们自己的情理说话。这个价值观,文化传承与审美取向,延续文化传承,我们需要探索一种同时具有时代精神、地方性与诗意的,回归生活与呈现土地的情感的生态景观。
建立在科学与理性基础上的现代生态景观,如果能够回归生活的本质的同时,表达生命的意义、文化的传承、自然的诗意与土地的情感,会更好的被更多人接受,因而会得到更好的普及。
我们现在的生态景观都在讲理,给一个科学的主题。这是一个大同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做。但是,情感、情理之中,诗意和我们生活的这种联系,内在的诗意的联系,是这片土地上永恒的主调。所以不要用一个价值观来做土地的东西。我们要生态优先、社区人本、现代多元、产业融合、地方风格、艺术创新,这本来就是一个包容的东西。
三复书屋是我的公众号,我在三复街上长大,听上去特别土。白鹤、孟津、安乐窝,听上去土的不得了的名字。安乐窝,宋朝安乐宫的封地;孟津,八百诸侯会孟津;白鹤,白鹤落的地方;御路街,皇上走的路;三复街,三复斯言,重要的话说三遍。这是有着深深的文化的基础的。带着当下的现代性,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此时此地。我不太管别人怎么过,我们在这块土地上,把我们的日子过好,然后别人就会来的。